然而江南地区说是有二十万大军,实际上是算上了闽浙,也就是整个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四省兵力。
且这些兵马并不集中,分配在沿海地区及各府县,到刘良佐本人手头上也就一万多人。
其余兵马主要在福建以及分置各地方。
一个县几十人到上百人,一个府城二三百人,一个府往往在一千人左右,。
安徽十三个州府,驻兵大概有一万多人,不到两万的样子。
南京城作为江南省治所,也是江浙中枢,兵马有一万多。而江南沿海州府因为要防备郑成功,兵马稍微多一点,加起来三万。
这就意味着理论上刘良佐可以调动大概六万左右的绿营兵马,加上南京也有几千八旗驻防,人数不算少。
但问题是明军攻势太快,也太迅猛。
刘良佐甚至才刚刚得到消息不久,明军就已经打到了湖北湖南,正火速进军安徽、江西。
他根本来不及召集安徽和江南两省的所有兵马。
特别是江南清军面临崩溃。
等到十一月下旬的时候,他才堪堪召集了大概三万多人。
其余地方要么是在赶来的路上,要么就还没接到指令,甚至像安徽池州、安庆、六安等靠近湖北的州府,大量清军绿营兵马逃走,根本不接受他的命令。
何况江浙各地还有许多起义部队,这些人一看县城和府城的绿营兵马被调走了,纷纷起事,占领县城和州府。
一时间江南乱作一团。
看上去清廷还控制着江南地区,实际上很多州府都已经出现混乱。起义军与州府的县衙、府衙差役打仗,双方打得火热。
一些县衙州府已经被占领,还有些则守了下来,但情况也非常不妙。
如果刘良佐能守住南京的话,还有转机。
但。
他能守得住吗?
江南许多清廷官员都有这样的疑问。
“鞑子已经大势已去了。”
浙江余姚城头。
黄宗羲看着下方已经被捆住的余姚县令,对身边的弟弟黄宗会,以及好友吕留良、张履祥等人说道。
他们是十月二日得知太祖下凡救世的消息,恰好当时老朱正在处理鳌拜。
弄死鳌拜四十万大军后,十一月份消息迅速传播出去。
没过多久黄宗羲当机立断,举兵起事。
本来这种仓促起事很难成功,但一者黄宗羲准备还算充分,时间接近两个月,从十月初到现在十一月下旬,大概五十天左右。
二来他在老家余姚威望很高,听说他要举起义,十里八乡来参加的义士不计其数,很快聚拢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