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已经没有人愿意用肩膀去扛了,那么好吧,我来。随便在任何一家网站上随便看一部小说,动辄百万字甚至是千万字,难道那真的是字字珠玑?试问诸如莫言诸如阿来诸如连谏诸如金庸诸如古龙等大师的作品有多少是用文字堆砌出的文字?文字若不能将人世的疾苦与美丽展现出来,那么文字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有一点我还要说,那就是弱智的不是读者,而是一些狂妄自大的作者,他们用自己仅有的一点智商去做了一件很是可笑又极为可悲的事情;他们用自己的智商去丈量读者的智商,于是乎,大家一起抱着侥幸跳下了悬崖,自此后在泥潭里面意淫着、挣扎着,乐此不疲。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就想在这个圈子里走到尽头,谈何容易?有人问我,仿写和借鉴会不会就是抄袭呢?很简单,金庸先生曾经借鉴和模仿还珠楼主,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的风格,也从此开创了武侠的大唐盛世;古龙先生是在前面两位武学大师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日本的意识流小说以及英国的悬疑小说,继而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独有的风格。任何的创新都是建立在谦卑和崇敬的心态之上,没有传承,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古龙先生之所以为后辈们所崇敬所怀念,是因为他是用心用情在书写武侠,他骨子里的那种萧索与寂寞转化为他笔下的人物与情节——李寻欢、陆小凤、楚留香、郭大路、铁中棠……等等等等,皆都是有脊骨又不乏血肉的人物。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世人难免将大师们相互做一个比较,其实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了上个世纪武侠的繁荣与昌盛。如今武侠式微,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金庸先生封笔已久、古龙先生仙逝多年、梁羽生先生也驾鹤西去、只剩下温瑞安先生仍然在扛着武侠的那面大旗;他们几位大师的高度犹如山峰与云端,后人无出其右,只可望其项背。二来现在真正关心武侠的人越发的稀少,读武侠的人少了,写武侠的人也少了,于是乎武侠在一些人看来如同鸡肋,在另一些人心中却变成了无法言喻的痛楚。
其实武侠的世界里面有爱恨情仇,有刀光剑影,有血雨腥风,更有着隐藏在这些事物背后的人心和人性,这才是武侠的魅力。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心,就是江湖。无论我们身处何时,身处何地,江湖一直存在着,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就存在于我们的周边。武侠未死,这不是一句空话。武侠是属于华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再一次出现一部又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精品、只有不断地努力与尝试,武侠才能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写武侠的犹如厨子,读武侠的犹如食客,厨子的手艺不成,做出的饭菜不足以满足食客的味蕾,又有何权利去埋怨食客呢?只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将看似平常之极的食材烹饪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食客们才能重新回到餐桌前面大快朵颐。武侠的大旗仍在,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