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朱看着浩荡江水,忍不住感叹。
朱云峰好奇道:“老祖宗,您开始看《三国演义》了?”
老朱瞥了他一眼道:“多读点书,那是杨慎的诗。”
朱云峰那个大无语道:“我还不知道《临江仙》吗?鬼知道您老人家一个大明开国太祖,会去读明朝中期的诗?”
“哦,不是我读的,是我看《三国演义》听那歌不错,网上搜的。”
老朱随口说道。
“.......”
朱云峰翻起了白眼。
现在季赫在现代那边运物资。
朱棣追吴三桂去陕西了。
这边就他祖孙俩,朱云峰对老朱也没太多敬畏之心,每日拌嘴不亦乐乎。
浩荡江山翻涌,岸上清军点起了狼烟。
袅袅青烟直冲云霄。
说起来,江岸两侧很多烽火台还是老朱当年建的。
现在却用来对付他了。
不过无所谓。
随着步卒沿江进发,这些烽火台也慢慢被明军占领控制。
等到晌午时分,大军便已经过大胜关,至江宁码头。
码头几乎没有清军,只有许多当地百姓。
他们带着一些粮食酒水在乡绅的带领下求见,表示清廷残暴,亡汉人衣冠,他们愿意弃暗投明,重回大明的怀抱。
这种事情一路上见得太多。
不管是乡绅还是绝大多数百姓,眼里是没有家国情怀的。
他们不在乎统治者是不是汉人是不是异族,他们只在乎少点赋税,少点徭役。
所以自古以来,他们都是谁赢就帮谁,哪怕是被蒙元鞑子,或者满清鞑子统治也无所谓。
除非动他们的根本利益,否则头发可以剪,鞭子可以留。
这无关于人性。
纯粹是千百年来的生存哲理。
因而他们并没有错。
老朱刚开始自然是对这些墙头草一样的乡绅地主百姓十分反感。
觉得这些人没有坚定立场,十足可恨。
但后来朱云峰跟他说过这方面的道理,他就渐渐也理解。
毕竟他自己也是穷苦百姓出生,百姓只是想活着,他们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朱明统治阶级没有守护好这个江山而已。
因此面对士绅百姓们,老朱还是大方地表示欢迎他们回到大明的怀抱,也算是安了地方百姓的心。
安抚了江宁当地百姓后,大军上岸,到下午时分,继续进发,已至南京城外。
身后军队不计其数,他们是在夹江渡口码头处登岸,大概是在后世南京建邺区一带。
将士们上岸后